在瓦良格号过境事件中,中土两国之间并没有涉及金钱交易。尽管船只在没有支付额外费用的情况下顺利返回,金钱似乎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因素。 瓦良格号,后来成为中国辽宁舰的前身,是一艘被改装的航空母舰。原本,它只是一个半成品,外壳完好,但缺乏动力系统和武器装备。而正是这种“半成品”的状态,使得它能以较低的价格进入交易。如果瓦良格号当时是完全装备、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成品,价格谈判恐怕根本无从开始。 根据公开资料,一位名为徐增平的香港商人,曾是这笔交易的关键操盘手。那时,苏联刚刚解体,俄罗斯正处于重新组建和调整的阶段,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。很多军工项目被迫出售,瓦良格号也在这个特殊时期被甩卖。1996年前后,徐增平通过与乌克兰的联系,拉近了关系,通过社交应酬和人情积累,推动了交易的谈判。当被问及这艘船的用途时,徐增平给出的理由是,将其作为海上娱乐的“大船”,这一理由在港澳地区的游乐圈内并不突兀。经过长时间的洽谈,双方最终同意以2000万美元成交,协议包括船只以及大量技术资料。 然而,买下船只并不意味着就能轻松将其带回中国。真正的挑战出现在海上。船只如何拖带,经过哪些海峡,哪些港口可以停靠,哪个国家的海域能够通行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难题。这个任务最终交给了中国交通部救捞局,局长宋家慧领导了这一复杂的拖航任务。此前,救捞局曾成功拖带过几艘航母,具备了丰富的经验。但真正让人头疼的,是海上“通行证”的问题。 瓦良格号即使没有武器系统,它的外形仍然是军舰,带有明显的军事特征。在那个时候,军舰要经过其他国家的海峡和港口,往往涉及到主权、安全等敏感问题。尤其是土耳其的海域,成为了过境的最大障碍。四次申请被拒,船队的拖带工作陷入了僵局。期间,船只在土耳其近海待命,时间拖延至2001年春天,接着又推迟到秋天。在等待批准的过程中,天气状况也变得恶劣,风暴让拖船无法继续前行,燃料和补给几乎耗尽,局势愈加紧张。 经过多方协调,终于安排了一架高龄的直升机进行补给。这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极端天气中完成了任务,为船队送去了急需的物资。这一关键行动,保障了船队的生存和瓦良格号的顺利前进。
展开剩余46%最终,瓦良格号的回归并非单纯依靠“神秘的力量”或金钱交易,而是通过层层努力、技术支持、细致的规划和无数次的协调,成功完成的任务。而在这场任务中,那位72岁高龄的飞行员,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坚定的责任感,成为了无数人敬佩的对象。正是像他这样的无名英雄,保障了瓦良格号顺利归来的过程。 回顾瓦良格号的故事,它不仅是一个关于空壳变战舰的传奇,更是国家意志、专业精神和耐心的生动展示。这一事件向我们证明,许多看似神秘的成功背后,往往隐藏着无数人的努力和不懈奋斗。
发布于:天津市致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