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云飞是晋绥军区358团的主力之一,这个团在《亮剑》中的形象十分深刻。358团隶属于晋绥军区,专门负责重型机枪的使用,其装备优良,堪称一支强大的作战力量。特别是他们的炮兵连,几乎成为了李云龙心头的痛。每当提到楚云飞所在的炮兵连,无论是日本敌军还是伪军,脸上都会露出不安和惶恐之色,这也足以见得楚云飞的炮兵连战力有多强。即便如此,李云龙对这个炮兵连却心生嫉妒之情,原因何在?
李云龙领导的是八路军的一支独立兵团,生活条件极其艰苦。与楚云飞这样的精锐部队相比,李云龙的队伍在装备上可以说是捉襟见肘。所有的物资,包括武器和弹药,都要依靠自身的努力,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军手中抢夺,才得以维持作战需求。即便是最普通的机关炮,都是他们视如珍宝的战略资源。在外人看来,李云龙经常吹嘘自队伍的装备有多好,但实际上,他们的武器水平比普通民兵队伍强不了多少。唯一值得自豪的,便是他们通过战斗获取的战利品。然而,和楚云飞的“高级武装”相比,李云龙的队伍显得相形见绌,差距巨大。
展开剩余71%李云龙特别喜欢楚云飞的汤姆逊冲锋枪和甜瓜榴弹这类武器。可以说,李云龙对任何武器都有一种“土匪般”的迷恋,喜欢的东西,他都会认为是珍品。而对于重型武器,尤其是“山炮”这样的大炮,李云龙简直是垂涎欲滴。对于那个年代的大炮,其战略价值是无可估量的,下面将简要分析其重要性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大炮作为一种重型武器,极为稀缺。通常来说,拥有大炮的军队多为师级或旅级以上的精英部队。然而,随着战争的长期消耗,火炮的数量逐渐减少。1939年初,中国政府对军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,撤销了旅级单位,只允许师级单位配备迫击炮和火炮,而且炮兵部队的编制也在缩减,通常只能拥有一个炮团。可以想象,在当时,大炮是多么珍贵的资源。
根据当时的配置,一个炮团通常由350人左右组成,配备了6门75毫米口径的火炮和18挺重型机关枪。这使得拥有大炮的部队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力量。而楚云飞领导的晋绥358师,装备了七座高射炮,数量远超一般部队甚至超过了日本的野战旅。能够拥有如此强大装备的楚云飞,无疑得到了当时军方的特殊待遇,这种待遇不仅来自于蒋中正的青睐,也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背景。
值得一提的是,楚云飞作为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,受到了阎锡山等重要人物的赏识。晋绥军在中国战场上堪称精英部队,特别是358师,这支五千人的兵团足以媲美当时的师或旅级部队。即便在抗日战争初期,日本军队的炮兵营也显得相对单薄,而到1940年,中国的炮兵部队逐渐壮大,逐步拥有更多先进的大炮。
楚云飞的358师,作为一支精锐的炮兵兵团,不仅在装备上占尽优势,而且在战斗力上也非常强大。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堪比一个完整的师级甚至旅级部队,因此即使是李云龙这样的悍将,也不禁心生嫉妒之情。作为一个独立的兵团,李云龙的部队在数量和装备上远逊色于楚云飞,面对如此差距,他难免感到不平。
因此,李云龙在和楚云飞的明争暗斗中,常常流露出对358团重型炮兵连的羡慕。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,李云龙也会忍不住感叹:“楚云飞的重炮营,迟早要姓李!”
发布于:天津市致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